在中國大力推進“互聯網+”,全國、全社會進一步深度數字化的時候,美國悄悄地進入了“新硬件時代”。 新硬件時代,是以美國強大的軟件技術、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,由極客和創客為主要參與群體,以硬件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新產業形態。 這里所說的新硬件,不是主板、顯示器、鍵盤這些計算機硬件,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,在過去的生產和生活中聞所未聞,見所未見的人造事物。
312a000aca811394aaae.jpg (30.25 KB, 下載次數: 153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8-20 15:12 上傳
引領著“新硬件時代”是那些極客和創客(GEEK & MAKER),大公司充其量不過是“買手”和“推手”。 它們看到一個好東西,眼饞手癢,花小錢把創客團隊和“硬蛋”買下來,慢慢孵化,一旦養大了,動輒就會撬動百億級的市場。 那么這些極客和創客(GEEK & MAKER)在哪? 1/3在大學里,1/3在自家車庫里,還有1/3在孵化器里。 美國的科技孵化器與我國目前孵化器有巨大差別。目前,我國地方政府搞的孵化器,往往是劃一個園區,建一些辦公樓,分給創業者幾間辦公室,不收房租,但是要交物業費,設立一個公司注冊柜臺和一些咨詢柜臺,說白了,就是“房東”。 那美國硅谷的孵化器是什么樣子呢? 走進一個叫LIME LAB的孵化器,那里更像一家大學實習工廠,里邊有各種機床和工作臺,還有3D打印等各種先進設備。
3126000f361966aa2ab8.jpg (48.19 KB, 下載次數: 152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8-20 15:12 上傳
極客和創客們在各自的工作臺上開發自己的東西,需要的原材料都從孵化器里要,設計的產品從原型到最后包裝完畢的樣品,都在這個工廠里完成。 這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,如炒菜機器人、紐扣大小的測量排卵期的側臉器,十個螺旋槳的飛行器,等等。 很多東西都很丑、很笨、很沒有商業價值。但是由于創客們為這些產品快速迭代,可能明天看到的就是很酷、很靈、很有商業價值的東西。 孵化器給每個創業者一定的資金支持,如5萬美元,花光了,如果產品好,還可以再要錢。像這樣的孵化器,硅谷里到處都是。 那么孵化器賺什么錢? 孵化器其實就是提供產品實現條件的VC風投! 由于投資早期,每個項目上花不了多少錢,但是一旦1/10的硬蛋被孵化出來,產生B輪的投資價值,成本全收回來了。 目前,北京和深圳也有這樣的孵化器,但是很不完善也不成氣候,當然VC和PE也不會關注。 中國的VC和PE在干什么?他們在狂熱地追尋“互聯網+”。 客觀上講,互聯網+確實是中國非常需要的,我們的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業不夠發達,用互聯網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。 但是這“互聯網+的拋物線一定有達到峰頂的時候,也許是2年,也許是3年。 那些后來者,會不會像A股6000點的狂熱股民一樣,興奮地沖進互聯網的世界,然后大潮突然退去,不得已面對被夾住的悲催結局?慢一步,“互聯網+”就可能變成“互聯網鼠夾”。
312d000274bb2ced5c8b.gif (658.96 KB, 下載次數: 174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8-20 15:12 上傳
在互聯網的世界里,有一個規律:“數一數二,不三不四”。由于互聯網的“超級馬太效應”,一個細分市場,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價值,第三名以后的土地上,將寸草不生,商業營養嚴重缺乏。 這一點,尤其令人擔心。舉個例子:在互聯網服務業至少有100000個APP(手機應用程序),大家都在爭搶市場份額。假如服務業有500個細分市場,每個細分市場留下2名幸存者,幸存者的數量剛好1000名。這就意味著要有99000個APP被淘汰出局,一點痕跡都不留。 中國的互聯網熱無疑是由BAT(百度、阿里、騰訊)帶動的。如果在2012年企業家投資“互聯網+”,這個企業家一定賺得盆滿缽滿,但是2015年投資“互聯網+”?或許只能祝你好運了。 BAT的關注焦點已經不全是“互聯網+”了。阿里收購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,據說準備搞汽車,一種全新的、無人駕駛的、智能的電動車。 今后我們1/3的辦公活動會在汽車上完成。 百度在搞中國大腦、百度眼、神燈、翻譯機;騰訊在構建物聯網基礎架構,同時上馬與微信支付配套的新POS機。 他們已經像股市中的機構投資者一樣,悄悄出貨。
3127000f781aa2d1f71e.jpg (17.65 KB, 下載次數: 154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8-20 15:12 上傳
中國是制造業大國,我們有那么多制造業的企業家們,是否在“互聯網+”的狂熱中冷靜一下? 放眼2-3年后的未來,那里有一個“新硬件時代”在悄悄來臨。這個時代更適合制造業實業家的口味和習慣,更渴望傳統制造業的供應鏈和經驗。 作者:谷來豐(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) 責編:吳桐 編審:韓志峰 轉載來源:交大海外 |